重磅发布:明确碳达峰口径及范围,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资金268万亿!
双碳服务
2025-01-15

▌背景

173690859573129523.jpg


2024年11月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会议强调,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是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加强在《巴黎协定》强化透明度框架新要求下的履约能力储备,持续完善履约报告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常态化工作机制。要深化履约领域国际交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履约报告审评与评议。要准确把握履约报告特点和定位,扎实做好宣传解读,充分展现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作成效。



2024年12月31日提交,2025年1月3日发布。我国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出炉!报告主要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需求及获得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应对气候变化基本信息、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对气候变化基本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内特别提到碳达峰目标及范围,还有是否达峰等。



▌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29.99 亿吨


报告显示,2021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约为129.9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 2020 年增长了 4.3%。


2021 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温室气体吸收汇为 13.1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情况下,2021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 143.1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 2020 年增长了 4.0%,主要是由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导致。


在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情况下,2021 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所占比重分别为 79.1%、13.1%、4.3%、2.6%、0.2%和 0.8%。相较于 2020 年,六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分别增长了 4.3%、0.4%、6.2%、23.2%、6.7%和 11.2%。在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情况下,2021 年中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所占比重分别为81.2%、11.6%、3.9%、2.3%、0.2%和 0.7%。相较于 2020 年,六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分别增长了 3.8%、0.9%、6.2%、23.2%、6.7%和 11.2%。


2021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是102.82 亿吨,比 2020 年增长了 4.3%。其中 2021 年能源活动和废弃物处理的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 100.95 亿吨和 0.09 亿吨,比 2020 年增长了 4.5%和 3.6%。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是 15.24 亿吨,比 2020 年减少了 0.5%。2021 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表现为吸收汇,2021 年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 13.46 亿吨。在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情况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 116.28亿吨,比 2020 年增长了 3.8%。



▌明确我国碳达峰的口径及范围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距离OECD 国家整体水平还有一定距离(2022 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及人均生活用电量比 OECD 平均水平约低 25%左右),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碳排放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增加。但中国政府将通过一系列政策行动措施,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报告对二氧化碳达峰的目标进行了描述:


◆目标类型及描述。

中国在 2021 年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简称为碳达峰),是指努力争取在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进入相对稳定的平台期或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目标年及基年。

目标不涉及基准年,目标年为 2030 年前,为单年目标。

◆口径及范围。

碳达峰的口径为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能源活动领域中燃料燃烧(1A)和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的全部二氧化碳排放。覆盖领域为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



▌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资金需求达268.2万亿元


报告显示,2023 年 12 月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国家信息通报》指出,中国 2021—2030 年减缓行动的年均资金需求规模约 2.0 万亿元;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进一步强化减缓行动,2021—2060 年减缓行动的年均资金需求规模约 6.5 万亿元;2021—2060 年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年均需求 1.6 万亿元。


综合考虑减缓和适应行动,中国从报告年份(2024 年)到 2030 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 25.2 万亿元,年均约 3.6 万亿元;从 2031—2060 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 243 万亿元,年均约 8.1 万亿元。也就是说,实现碳中和,从2024年到206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68.2万亿元。


报告称,2030 年前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实施期,中国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落实碳达峰重点任务,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以及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同一时期,中国将在各领域和区域全面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组织专项行动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社会经济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等。




微信图片_20250115102845.png

微信图片_20250115102852.png

微信图片_20250115102906.png

微信图片_20250115102914.png


※ 以勒申明:

本文内容来源:生态中国网、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以勒标准尊重知识产权,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翻译/整理不易,凡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请注明来源:杭州以勒标准,感谢您的支持!更多法规资讯实时跟踪,可搜索“以勒标准”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第一手法规资讯,掌握最佳贸易时机!

点击咨询.png

联系我们

0571-8519 0521

157875742

infor@jirehstandar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