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源头创新难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艳近日表示。
“虽然我是做生物农药研究的,但并不排斥化学农药。”刘晓艳告诉记者,好的化学农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往往要经过几十年时间,研发成本至少几十亿元人民币。现在市场上主流化学农药产品大都是高效、低毒的,关键是要按照推荐剂量去使用,这样病虫害才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生物农药不仅能防控病虫害,它在土壤里还会帮助建立生态平衡,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抵抗力,预防效果更好,而且病虫害也更不容易产生抗药性。未来,生物农药肯定会越来越普及,但它和化学农药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而一定是共存互补的关系。”刘晓艳强调说。
虽然生物农药有诸多优点,但是推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刘晓艳看来,主要有3个制约因素:
一是我国相关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推广经费缺乏;
二是公众不了解生物农药,接受度较低;
三是懂得相关使用技术的基层农技人员非常缺乏。为此,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农药产品的扶持推广力度,深入开展相关科普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技术培训。
刘晓艳介绍说,自2017年以来,我国生物农药登记政策进行了重大改进,通过率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生物农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自2019年起,我国生物农药授权专利数也呈井喷式增长,2021年达到550件,但依然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最难的还是源头创新。目前,适合我们市场需求的国产高效新产品太少了。”刘晓艳认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亟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推进科技创新融合。
对此,她建议,在湖北武汉布局建设国家生物农药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已有的国家级平台,联合国内行业优势科研单位及企业,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有利于更好地打造国家生物农药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攻关,进而参与国际生物农药领域的竞争。
刘晓艳还建议,增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生物农药领域的资助力度,大力支持生物农药从源头创新推进到产业化。“加强生物农药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样也很重要,不光是科研人才,还有基层农技人才。”她强调说。
※ 以勒申明:
本文内容来源:中国经济网,由以勒标准翻译整理。以勒标准尊重知识产权,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翻译/整理不易,凡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请注明来源:杭州以勒标准,感谢您的支持!更多法规资讯实时跟踪,可搜索“以勒标准”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第一手法规资讯,掌握最佳贸易时机!
< 上一个: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布对四种有机磷农药的暴露风险评估
> 下一个:广东省印发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0571-8519 0521
157875742
infor@jirehstandard.com